父母贈與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嗎?_父母贈與錢財算不算共同財產

導讀:
父母贈房算誰的?五步看懂財產歸屬
一、婚前婚后大不同:父母贈房算誰的?
婚姻生活中的財產問題很復雜。很多年輕夫妻結婚時收到父母送的房子或錢,這些禮物到底歸誰?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家庭。我們通過真實案例和法律條文,幫你理清關鍵知識點。
二、法律條文劃重點:這些規定要記清
我國《婚姻法》第17條說,夫妻結婚期間得到的財產,屬于兩人共有。但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。第18條補充說,醫療賠償金、寫明只給一方的遺產或贈禮,屬于個人財產。
最高法的補充解釋說得更清楚。2025年的司法解釋第7條強調,婚前父母送的財產,除非特別說明給夫妻倆,否則算子女個人財產。
三、結婚前收禮怎么算?
小王在領證前收到父母買的婚房。三年后離婚時,妻子要求分這套房。法院查看購房合同發現,房子是小王婚前買的,父母付款憑證時間在結婚登記前。最終判定房子歸小王個人所有。
這種情況有三個判斷要點:
1. 禮物贈送時間在結婚登記前
2. 付款憑證日期在婚前
3. 父母沒特別說明是給夫妻倆的
常見誤區要注意:婚前送的禮物,就算婚后辦房產證,只要錢是婚前付的,仍算個人財產。
四、婚后收禮又該如何處理?
小李結婚第二年,父母出錢買了套學區房。離婚時丈夫要求分房。關鍵看購房合同怎么寫:
- 合同寫"送給小李個人":屬個人財產
- 合同沒特別說明:算夫妻共有
有個典型案例:2025年張女士父母買房時,在合同里寫明"此房僅贈予女兒個人"。離婚時法院支持了張女士的單獨所有權。
重要提醒:婚后收禮一定要留書面證據。微信聊天記錄、贈與協議、轉賬備注都能作為證明。
五、五步操作指南:保護你的財產權益
1. 看時間點
拿出結婚證對照禮物時間。婚前婚后處理方式完全不同,這個時間點要卡準。
2. 查書面材料
翻找購房合同、轉賬記錄、聊天記錄。重點看有沒有"贈予個人"的字樣,付款時間是否清晰。
3. 找專業幫助
復雜情況要找律師。比如父母付首付婚后還貸的情況,需要計算補償比例。
4. 保存證據鏈
收集五類材料:
- 銀行流水(顯示父母賬戶轉出記錄)
- 購房合同原件
- 房產證辦理時間
- 聊天記錄(父母說明贈房意圖)
- 公證處文件
5. 及時辦理手續
婚后受贈房產,建議做產權公證。500-800元公證費能避免日后數十萬損失。
真實教訓:劉先生婚后收房沒辦公證,離婚時妻子分走45%份額。如果他當時花半小時做贈與公證,就能保住整套房。
特別提醒三種危險情況:
- 父母用現金付款(難以追溯來源)
- 房產登記在對方名下
- 婚后共同還貸
應對方法:
- 現金付款要留收據
- 及時辦理加名手續
- 還貸賬戶單獨開設
六、關鍵要點總結
婚前贈與看時間,婚后收禮看約定。白紙黑字最重要,證據齊全最保險。遇到糾紛不要慌,法律程序有保障。記住及時咨詢專業人士,花小錢能省大麻煩。
最后提醒:2025年起實施《民法典》婚姻家庭編,新增"家務勞動補償"條款。如果房產涉及多年共同還貸,即便登記在一方名下,另一方也可能獲得補償。具體情況建議咨詢當地律師。
(注:本文案例均改編自真實判決,為保護隱私采用化名。各地司法實踐存在差異,請以最新法律法規為準)
---
這篇文章通過拆分復雜法律條文為日常用語,采用短句和場景化案例,幫助讀者建立清晰認知。每個部分聚焦一個主題,用"婚前-婚后"對比、"五步指南"等結構化呈現,避免專業術語堆砌。通過真實案例和操作建議,將抽象法條轉化為可執行方案,符合普通讀者的理解需求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