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貨合同常見糾紛_供應合同糾紛

導讀:
(文章撰寫)
五個小標題:
一、合同糾紛為何總找上門
二、質量不達標如何應對
三、交貨數量和時間出問題怎么辦
四、錢款糾紛處理有門道
五、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
做生意的人經常遇到供貨合同糾紛。市場變化大。合同寫得不夠詳細。這些問題讓買賣雙方容易產生矛盾。本文用真實案例說明常見問題。同時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。幫助大家避開風險。
一、合同糾紛為何總找上門
簽合同就像蓋房子打地基。地基不牢房子會倒。合同寫不好后面麻煩多。最常見問題有五個方面。
第一是貨品質量問題。供應商送來的貨和說好的不一樣。比如買鋼材要國標產品。結果送來的是非標產品。這種糾紛占全部問題的四成。
第二是數量不對。合同寫明100噸貨。實際只送來90噸。或者送來110噸。多送少送都算違約。
第三是送貨時間延誤。說好月底交貨。拖到下個月才送。耽誤買方生產計劃。
第四是付款問題。買方收到貨不給錢。或者找借口拖延付款。
第五是賠償金額談不攏。一方要賠50萬。另一方只愿出10萬。
去年有個典型案例。建材公司老王和機械廠簽合同。約定供應20噸特種鋼材。交貨時間是3月15日。結果老王送來的鋼材硬度不達標。交貨還晚了五天。機械廠因此停工損失80萬。雙方為賠償金額吵了三個月。
二、質量不達標如何應對
貨物質量出問題最常見。處理這類糾紛要分三步走。
第一步是馬上做檢測。收到貨先別急著用。找專業機構做質量檢查。保留檢測報告。這是最重要的證據。
第二步要書面通知對方。用快遞寄送書面說明。寫清楚哪里不合格。要求對方限期處理。
第三步要計算實際損失。包括停工損失、替代采購差價等。注意保留所有費用單據。
去年食品廠李老板遇到典型案例。他訂購的包裝袋約定厚度0.2毫米。實際檢測只有0.15毫米。李老板立即請質檢所出報告。然后發函給供應商。最后供應商同意免費更換合格產品。還補償檢測費用。
三、交貨數量和時間出問題怎么辦
數量不對分兩種情況。送少了影響生產。送多了占用倉庫。時間延誤更可能造成連鎖反應。
處理數量問題要注意三點。第一要當場清點。在送貨單上注明實際數量。第二要立即拍照留證。第三要當天發函說明情況。
時間延誤的處理關鍵是收集證據。保留雙方溝通記錄。查看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。計算實際損失時要分開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。
有個家具廠去年遇到典型問題。供應商答應月初送木材。結果月底才送到。導致家具廠違約賠償客戶。法院判供應商不僅要賠木材款差價。還要賠家具廠給客戶的違約金。
四、錢款糾紛處理有門道
付款問題分兩種。買方拖欠貨款最常見。也有賣方亂漲價的情況。
遇到拖欠貨款要做好三件事。第一要定期對賬。每月發對賬單讓對方確認。第二要保留送貨憑證。第三要注意三年訴訟時效。
對付亂漲價要查看合同條款。如果寫明"價格隨市場波動"需要補充約定幅度。比如上下浮動不超過5%。
五金店張老板去年吃過虧。他和鋼廠簽的合同沒寫清調價規則。結果三個月內鋼材漲價30%。鋼廠要求加價。最后法院判張老板只需按原價支付。因為合同沒有允許調價的條款。
五、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
打官司不是唯一辦法。但必要時要用法律維權。主要步驟分四步。
第一步先發律師函。這比普通催告更有力。第二步申請財產保全。防止對方轉移財產。第三步準備完整證據鏈。合同、單據、溝通記錄都要整理好。第四步先調解后起訴。法院現在都先安排調解。
重點證據包括六類:原始合同、交貨單、驗收單、付款記錄、溝通記錄、損失證明。所有證據要形成完整鏈條。
去年有個典型案例。服裝廠訂購的布料縮水率超標。供應商不認賬。服裝廠拿出三個月內的十次檢測報告。還有三次溝通的錄音。最終法院判供應商退一賠一。
法律規定很明確。合同法第107條說違約就要賠償。第113條允許約定違約金。第114條支持解除合同。關鍵是要把這些法律用好用活。
預防糾紛比處理糾紛更重要。簽合同時要像檢查體檢報告一樣仔細。重點看五個部分:質量標準怎么寫、數量誤差范圍、交貨時間節點、付款方式期限、違約賠償標準。
建議在合同里加三條特別約定。第一約定驗貨時間和方法。第二約定第三方檢測機構。第三寫明訴訟管轄地。這樣可以避免很多麻煩。
遇到問題不要慌。先冷靜收集證據。再找專業律師咨詢。很多糾紛通過協商就能解決。打官司是最后手段。
合同管理需要持續學習。參加法律講座。多看看法院判例。和同行交流經驗。這些都能提高風控能力。記住,好合同是生意成功的護身符。


